做事沒恆心容易放棄,該怎麼電?
最近發現兩個問題,發現“舒適區”這個觀念其實特別好。
我年輕那會兒吧,特別激進,比一神教都激進,經常想做什麼事就想幾天搞定,結果可想而知。
年齡稍微大點,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,總想幹自己覺得舒適的事,跟自己妥協,說服自己不要太衝動,做事越來越依賴以往經驗,越來越消極,偶爾還把這種狀態當成成熟。
有時候經常一整年,除了上班,好像沒做一件讓自己感覺“今年沒白過”事,因為總覺得吧,反正堅持不了多久,索性算了,不要太為難自己,反正也為難不出來啥。
不過還有幾件事,一直卻堅持了下來,天天做也就沒感覺竟然成了習慣,哪天沒幹心裡狀態很不正常,比如我堅持每天看二十分鐘的紀錄片,每天總要看兩頁書,溜達半小時,寫幾百字等等。
這些習慣都產生了巨大的收益,嗯,遠遠超過了我那些激進的舉動。
所以忍不住想反思下,為啥這些事能堅持下來,其他事卻不行?
想了很久,慢慢發現了,其實關鍵就在舒適區。
以前總想擺脫舒適區,去挑戰自我,後來發現越挑戰越證明自己很矬,除了那種工作上迫不得已要去做的事,其他自我挑戰基本都以可恥的失敗終結,尤其是需要長期堅持的,基本都完蛋了,反倒是一些沒挑戰的,竟然混到了現在。
這讓我陷入反思覺得人生真特麼糾結的同時,也忍不住思考一個問題,到底怎麼樣的堅持才算是堅持,畢竟如果一個堅持只能持續一星期,做的這事再牛逼,也沒啥可吹牛逼的。
反過來,一個很無足輕重的事,積累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,產生的效果那就是翻天覆地的效果。
其實說到這裡,接下來一句話就說清楚了:
如果你下定決心做什麼事,而且這事全憑你個人的耐心和克制去做,建議把每天的目標定的如此之低,以至於你甚至不需要毅力去做。
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。
大家知道這個動作不?
對,波比跳,很早以前就听說,這個動作非常好,每天鍛煉有助於提升心肺能力,鍛煉腿部胳膊腹部肌肉,有助於緩解頸椎病和改善膝蓋狀態等等,簡直無往不利,而且看了一個B站小視頻,說是一個日本小哥通過每天練習四分鐘這個動作,竟然達成了快速減肥的效果。
小視頻我附在文末了,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,那個視頻說每天只需要鍛煉四分鐘,八組,每組8個,總共64次,我一看覺得還好,輕鬆愉快,然後練了64個,差點當場卒了,建議非專業人士請勿模仿。
後來下定決心也要折騰這事的時候,就留了個心眼,覺得如果太難,會不會大腦拒絕執行呢?
所以決心每天只做十個,後來又覺得壓力太大,和自己妥協下吧,改成了5個,沒想到真堅持下來了,現在我可以一口氣做兩百個,體質也有了質的變化,當然了,目標還是每天五個,細水長流,如果當天狀態非常差,就隨便做五個打卡完事拉到,如果狀態好就多做幾組,如果狀態大好,就做兩百個。
不過發現一個新問題,也就是偶爾狀態特別不好,根本不想鍛煉,但是開始練五個後,發現狀態竟然還不錯,一口氣來個幾十個後發現狀態竟然好起來了。看,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這幅軀殼。
這件事儘管微不足道,但是啟發了我一件事,就是不要太跟自己過不去,如果某件事是短期的,那隨機處置,如果是長期的,定目標的時候一定不要偏離舒適區太遠,否則大概率是自取其辱。
大家不知道有沒有一個體驗,如果不想或者不情願做什麼事,總是自己給自己找理由,會讓你自己非常為難,坐在那裡一邊刷手機一邊自己糾結,一直玩到太晚或者要去幹別的什麼事,就可以心滿意足地不去做了。
而且如果一件事,哪怕堅持了很久,但是如果連續斷開三天,可能這一輪的嘗試也就到此為止了。
說到這里大家明白了,對於培養長期習慣來說,可能應該聚焦的是“ 每天都能順利去做 ”,而不是做多少,不要斷開,長期就能達到極高的高度。
而且大家應該都有個體會,有些事實在是不想去做,但是如果開始做了,就發現比之前想的容易的多,所以這也是為啥我們應該把每天的目標定低一些,這樣每天都能輕鬆地去做這件事。
等到每次完成了當天的份額,可能狀態也好起來了,最大的心理障礙已經克服了,本來準備做一個俯臥撑,一口氣做了五個,做完還不過癮,又來了十個波比跳。看書也一樣,每天配額五頁,看完之後如果有事就去繼續忙,如果沒有就多看會兒,說不定一口氣看半本,你會發現本來一本書預計讀三個月,可能兩週就讀完了,如果一開始計劃一周搞定,大概率今年都搞不定。
大家都可以去試試,如果想做一件事,不要把目標定要,要往低定,要追求每天“ 從容的開始 ”,而不是一天取得十天的效果。再強調一遍,制定目標的時候,一定要容易,具體操作的時候,每天把目標先達成了,然後再自由發揮。
按理說這個話題說到這裡,已經可以結束了,因為該說的已經說完了。不過我們還是想在展開說兩個話題,一個是繼續聊一下舒適區。
一般我們習慣性地覺得“舒適區”這玩意好像不太好,要去克服舒適區,不過我這些年反而有個感觸,舒適區才是你真正的核心競爭區。
比如我之前的那個小伙伴,他技術一流,後來領導讓他去坐管理,突破下自我,果然突破的一塌糊塗,在管理崗管的天怒人怨,現在又回去做技術了,在技術領域搞得風生水起。
後來嘮嗑的時候他就反思這個事,說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裡一個小時要頂外邊的100個小時,後來他又說這話不是他說的,好像是那個芒格說的。
對於這一點我也特別有體會,很多事都是這樣,找到哪些事你做起來狀態很好,然後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。這也就可以回答大家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,不少人問博主,怎麼做到工作之餘還能寫文章呢?
其實根本不需要多投入就可以寫,因為我的舒適區就在這裡,寫文章這事就算沒人看我也能做到天天寫。
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博主的意思了吧,我們不是要克服舒適區,我們是要去開拓新的舒適區,比如通過鍛煉讓自己每天都精神飽滿等等。
此外還有一件事,大家都知道那個複利法則。
這玩意被從稱為地球上第幾大奇蹟來著,但是相信大家和我一樣,很難理解生活中怎樣才能讓複利法則發揮作用。
這幾年慢慢反應過來了,你沒法去控制那玩意。
不過有意思的是,我發現你不管做什麼事,只要天天做,隨著數量的積累,在某個時間點上複利突然就出現效果了。
學習編程的小伙伴都有此類感受,一開始模仿別人寫,寫著寫著感覺就上來了,就可以自己寫了,到了一個高階狀態後,可以下筆如有神,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能這麼順利就寫出這麼牛逼的代碼來,實現那種之前自己想都不敢想像的功能。
小時候看武俠片,發現他們偷窺別人功夫的時候,看一眼就記住了別人一大團的複雜套路,很納悶記性怎麼那麼好,後來等到搞編程這事,才徹底明白了,經常是那種幾千行的代碼,我看一眼我也能給寫出來,並不是我記性好了,而是積累到一定程度,就不需要再去嘗試記一招一式了,裡邊大部分的東西你都是知道的,只需要直奔你不懂的那部分,或者直接找關鍵點就可以了。
這我理解就是複利效應,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,會湧現出完全想像之外的東西。而且很多新玩法都是依賴規模才能玩的。
再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。
上次有個專業的教練關注了我公號,跟我嘮嗑聊了下健身的事,他說對於去健身房天天健身的人來說,前三個月都不會有明顯效果,屬於築基過程,每天自己好像很疲勞,其實客觀的講運動量並不大。
直到三個月後,你的才能一口氣做到搖幾百次啞鈴,做幾十個引體向上,這時候才真開始健身了,到了第二年的時候,身體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強度訓練,到那個時候,一次的訓練量能頂的上兩年前的一個月的,這就是複利。規模越大,得到的也就越多。
再說一個例子,最近聽說的非常多。
給你一個選擇,什麼都不干,直接給你100萬,或者彈一個硬幣,猜對了哪個面給你1000萬。
你選哪個?
這個例子是要給大家普及“窮人思維”和“富人思維”,說是前者是窮人思維後者是富人。
其實狗屁不通,想想就知道了,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,確定的100萬無論如何也比不確定的1000萬要強太多。但是等到你已經有了1000萬,再讓你做這個遊戲,你可能大概率就選後者了,因為確定性的那100萬對你來說本身也沒那麼大吸引力,你更願意去試試手氣。
有誰會沒錢但是選後者嗎?也有,賭棍肯定這麼選。
所以說吧,這個遊戲更靠譜的說法是“窮人玩法”和“富人玩法”。等錢積累到一定程度,大家就本能地對風險不那麼厭惡了,因為輸得起嘛,很多玩法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承受不了的,不是說這個人思維不到位,而是還沒到那一步,如果輸得起去賭,那就叫投資。如果沒有資本硬賭,那就是賭棍。
大家看出來了吧,複利的另一種體現就是“ 玩法也有升級 ”,不僅玩法有升級,道具也有升級,比如你可以找專業人士來幫你玩。
文末想總結下:
1、積累總是第一位的,很多玩法都是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解鎖,這個是“複利”的範疇;
2、積累的關鍵是每天都能去做,而不是單次做多少;
3、如果想每天都能去做,最好的辦法是目標定低點,這樣每次開始的時候心理負擔能低點;
4、堅持每天做一件“低目標”的事會讓你達到很高的高度。
5、如果能找到一個領域,自己在這個領域很舒適,努力會讓你生活變美好,在舒適區努力會讓你達到想都不敢想的高度。
【出處】二號頭目 九邊 /2019-11-20
【峰語】待在舒適圈,因為那才是你的天份所在/2020-05-15